拜香舞

  • 拜香舞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拜香舞是我国江南地区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庙会舞蹈。重固镇的拜香舞起源于宋朝,先是在重固镇新丰村的猛将庙会上表演,后逐渐发展到重固回龙村及重固集镇北面的法会庵。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八、八月十九、八月二十,这三个地方举行隆重庙会吸引重固镇及周边地区的香客和村...[详细]

竿山何氏中医文化

  • 竿山何氏中医文化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竿山何氏中医,是从累世达860多年、共29代的何氏中医世家中衍生而来,植根于青浦竿山的重要一支。他们代代相接、世世相传,精衍祖业、独擅专长,有的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早在宋代,何氏世医中就有人悬壶于当时的青龙镇。到清代乾隆年间,有一支分...[详细]

涵大隆酱菜制作技艺

  • 涵大隆酱菜制作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立于公元1886年的涵大隆酱园,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泰安桥堍。石库门风格的店面、黑漆铁钉双开大门,围墙高过7米,涵大隆酱园砖雕匾状招牌位于店门正上方,一米见方的凹刻“酱园”二字分列大门两侧,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详细]

匍经

  • 匍经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匍经是流传于青浦练塘、朱家角镇一带的民间医术,属于推拿的一种。匍,在老青浦话中,是“带有安抚效果的抚摸”的意思;经,指人体的经脉、脉络。匍经的治疗对象从婴幼儿以至经脉生长未闭合的青少年,对这类群体的感冒发烧、腹泻、呕吐、惊风、内火旺等,匍经均有疗效。 ...[详细]

金泽状元糕制作技艺

  • 金泽状元糕制作技艺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泽状元糕是青浦金泽著名特产之一。金泽状元糕,是以纯梗米经淘洗晾干、椿细、蚕筛、配料(绵白糖、桂花、松子粉〕拌和搓匀、隔水蒸、划片、烘烤和作坊工具配合。精湛的技艺为一体,制成自己特色的“状元糕”。 此名由来有二种说法:一说江南地方农历正月...[详细]

练塘糕团习俗

  • 练塘糕团习俗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练塘糕团制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位于青浦西部的练塘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因其由长江水承载的泥沙冲积而成,故土质松软肥沃。因而练塘的稻作文化尤为发达。 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充饥温饱上。诸如庄糕、圆团这样的甜品也适时而...[详细]

牛角镋舞

  • 牛角镋舞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牛角镋,是从牛身上取得牛角,制成的长兵器,约1.6米长,百来斤重。牛角镗表演动作有拦、绞、压、架、顶、搠、挑、撩等八种,手法步法以弓、虚、桥马步为主,路线分“四门八角”,防守严密,善诱巧取,下盘稳扎、灵活多变,势势相连,环环相套。由于表演者一脚踩中心,牛...[详细]

潘其华中医骨伤疗法

  • 潘其华中医骨伤疗法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潘其华中医骨伤疗法是一种佐以中医药的武术伤科。潘其华自幼爱好武术,早年拜上海市著名武术伤科专家王子平为师,练武习医,钻研中医骨伤疗法,行医60年,用武功手法为患者接骨上骱、按摩推拿、拨拨火罐、并有自治膏药疗骨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骨伤疗法。  ...[详细]

青浦船拳

  • 青浦船拳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船拳是南派少林的一个分支拳系,因在拳船头上表演,故称船拳。船拳秉承南拳,又兼收各派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拳术风格。船拳套路丰富,动作紧凑,闪、展、腾挪、跳跃在卧牛之地,技法手法多变,拳掌并重,有冲、抓、劈、抛、截、挡、架、按等,腿法有弹踢、扫腿、飞腿、裙里腿...[详细]

青浦烙画

  • 青浦烙画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烙画也称烙花、烫画、火笔画,是以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的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不施任何颜料,在竹木、宣纸、丝绢等上取其相应温度进行勾、擦、点、烘,磨等形式技法和表现手段。在青浦地区,烙画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烙画传人潘琼瑛是青浦金泽人。他的烙画...[详细]

青浦水印版画

  • 青浦水印版画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浦水印版画是孕育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青浦水乡地区的一种民间美术。它发源于1982年,由当时的文化馆负责组织、挖掘和扶植,为响应当时群众艺术号召,搞区域特色而发起的一项群文创作活动。在艺术品味上,青浦水印版画坚持走水乡特色的道路,吸收民间流传的...[详细]

青浦田山歌

  • 青浦田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山歌唱腔最具个性特征的曲目、主要传唱区域为上海市青浦区今练塘、赵巷、金泽、商榻、朱家角等镇一带,同时衍生流传于松江、金山、奉贤等区,均系水稻耕作区域。外省传播区域为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邻近地区。 青浦地区的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详细]

土布染织技艺

  • 土布染织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布,在青浦乡间,也叫老布。土布染织技艺是流行于上海郊区及相邻江浙地区的全棉手工纺织工艺。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布,土布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其中轧花、弹花、纺(摇)纱、打纱、染纱、盘纱、经布、接机头、织布、了机、张布等工序至关重要。过去,姑娘陪嫁多以土...[详细]

小刀会传说

  • 小刀会传说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刀会传说是根据当年在白鹤镇塘湾村一带发生的农民起义史实,在群众中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形式。据白鹤镇志记载,周立春和女儿周秀英是白鹤乡塘湾村人,为清代农民起义领袖。1852年,从报荒-抗粮发展到武装斗争,先后攻克嘉定、上海、南汇、川沙、宝山、青浦6座县城...[详细]

宣卷

  • 宣卷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市郊农村,说起沪剧、越剧、淮剧,可谓无人不晓;倘若谈论宣卷,许多人就知之不多了。宣卷,顾名思义,即讲书的意思。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具特色。宣卷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谈经”,至清代出现以唱宣卷...[详细]

摇快船

  • 摇快船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摇快船从清朝顺治年间形成民间习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时间,是老百姓在农闲时节(农历七月二十七)前往位于淀山湖中的三官堂庙朝拜焚香,回朱家角赶庙会在漕港河以船为载体进行自娱自乐的水上竞技表演。 三百多年来,摇快船和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人文发展紧密相关。...[详细]

斩蛇疳

  • 斩蛇疳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斩蛇疳是一门治疗带状孢疹的民间医术,在青浦地区广有分布,赵巷地区尤为集中。传统的“斩蛇法”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咒语斩蛇法,形式多样,带有神秘性,不予公开。“斩蛇”过程主要包含医者对患者进行的一种近似原始巫术的斩蛇仪式,以及在此仪式进行时所念的咒语。患者需在日出...[详细]

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

  • 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家豆腐店制作的豆腐干是金泽传统特产,起源于1894年(清光绪4年),发展于民国初期,已有一百多年传承历史。 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在三代相传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祖传秘方,严格选料,精确用时控温和不断技改等方法,使其“肉质紧密细腻,咬口柔韧相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