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漆器

  •  上海镶嵌漆器,分骨石镶嵌、玉石镶嵌和手磨螺甸三种。艺人们利用象牙、牙板骨、青田 石、寿山石、蒙古石、云母、蚌壳或翡翠、白玉、珊瑚、绿檀、金星石等不同色彩的天然 材料,根据画稿上人物、花鸟的神情形态,加工细刻,然后拼装,镶嵌在各种漆器上,再 辅之描金技法,刻成图案背景,加以衬托,使画面色彩鲜艳,...[详细]

上海砚刻

  • 砚刻就是在砚石上所进行的精致雕刻,对于质地优佳的砚台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砚制成,往往要琢磨经年。这种艺术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它是和中国书画同时 发展起来的。砚刻需要有高质量的砚石作原料。中国广东的端溪石、安徽的歙石、甘肃的洮石、湖南的紫石、江西的龙尾石、宁夏的贺兰石,等等,都...[详细]

炒鳝糊

  •     外地人到上海,惊羡的是上海的西餐,上海人也乐于变着花样以各国“正宗”的西餐待客。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菜渐渐失去了拥趸,唯有几道名菜还让有着怀旧情结的人牵挂,比如炒鳝糊。梁实秋曾在一篇专论吃鳝的文章里,说炒鳝糊是因为鳝不够大做不成鳝丝的等而下之策。但能把“下脚料”做的这样咸中带甜,油而不腻,...[详细]

上海富春小笼

  • 上海富春小笼  许多店有很久远的历史,但已经逐步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甚至被人遗忘。 朋友介绍,徐总是富春小笼的老板,他聊起自己的小笼和点心信心实足。他的信心让人有冲动想去尝试一下,这件事一直在心里搁着。 终于有一天,晚上什么事也没有,就去了。在店门口正犯愁停车的事,正好看到徐总出来,...[详细]

上海白肚

  • 原料配方:猪肚100公斤,葱0.6公斤,姜0.4公斤,桂皮0.1公斤,茴香0.1公斤,黄酒1.5公斤,精盐3公斤,砂糖0.5公斤,味精少量 制作方法: 1.原料:收拾干净的猪肚,擦上食盐,边擦边揉,洗清后,再用80~90℃温开水烫,烫至猪肚转硬,内部一层白色的粘膜,能用刀刮去时为止。捞出...[详细]

蟹粉烩鱼翅

  • 蟹粉烩鱼翅 原料:大闸蟹2只(150克/只、雌),水发鱼翅50克。 调料:盐,味精,黄酒,麻油,上汤,生粉。 制作:将大闸蟹蒸熟、拆肉(脚肉不用),鱼翅用上汤煨透待用;锅内放少许麻油,加上汤、盐、味精及蟹粉烧滚,用生粉加水勾芡,再将鱼翅沥去水分,放入烧滚的芡中拌匀,淋入麻油即可...[详细]

锅贴桂鱼

  • 概论:锅贴桂鱼,以上海大厦淮扬制法较为精细别致风味独特。如块型上,各帮以大鱼片贴大肥膘片与咸菜叶;而淮扬制法一片一块,刀工整齐划一,保持嫩度。口味上,各帮都采用咸鲜味,而淮扬制法则加葱椒,烹香醋,以去油除腥,增加香味,得到中外宾客的欢迎。60年代,周总理在上海大厦宴请西哈努克亲王时,曾品尝过此菜,并...[详细]

面拖蟹

  • 面拖蟹是一道著名的江南菜,也是上海名菜之一。上海地区常选用六月黄为主料来做这道菜,将其切半沾上面粉下锅油炸,拌炒时浇上面糊炒匀即成。 所谓“六月黄”,又叫黄油蟹,就是还差一次蜕壳的未成年大闸蟹,前者的蟹壳还没完全硬起来,蟹脚上的毛也还没长出来,蟹黄更加鲜嫩,肉质也更细软,比大闸蟹更胜一筹。...[详细]

糯米团

  • 糯米团是老上海人的传统早餐,在宁波和上海的一些地摊上,均可以见到这些特色的传统早餐。糯米擀成薄薄的一张面饼,在上面放点榨菜,夹一根油条,卷成一个团子,就这样,纯正的上海糯米团就完成了。 ...[详细]

鸭肫肝

  • 简介:鸭肫即鸭胃,形状扁圆,肉质紧密,紧韧耐嚼,滋味悠长,无油腻感,是老少皆喜爱的佳肴珍品 功效:鸭肫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钙、镁、铁、钾、磷、钠、硒等矿物质。鸭肫铁元素含量较丰富,女性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中医认为,鸭肫性味甘咸平,有健...[详细]

鸽蛋圆子

  • 创制鸽蛋圆子的人是一位叫王友发的甜食商贩,此人祖籍苏州,懂点制作甜点食品技术,主要做花生糖、枣子糖、糖山楂等食品,制成后放入提篮,来到居家附近的城隍庙叫卖。冬去春来,生意倒也不差,但一到酷暑炎夏,糖品受高温易化,难以出售。王友发只得另想别法,在苦思冥想中,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他想如果用清凉的原料...[详细]

龙凤酸辣汤

  • 【原料】 熟鳝丝100克,熟鸡脯丝100克,香菇丝100克。 【制作过程】 1、葱姜呛锅下熟鳝丝、熟鸡脯丝、香菇丝吵至入味; 2、加鸡清汤烧开,撇去浮油,加米醋、味精、盐、白胡椒粉即成。...[详细]

擂沙团

  • 擂沙团是设在襄阳南路的“乔家栅点心店”经营的名点之一。约有50多年历史,把包有鲜肉,豆沙,芝麻等各种馅心的糯米汤团煮熟后沥干,滚上一层特制的赤豆粉,入口香糯,具有浓郁的赤豆香味,还有爽口和携带方便等特点。...[详细]

青团

  • 青团色泽碧绿光亮,是一种加入草汁的米粉团子。口感清淡,略带香味。每到清明,上海人就有吃青团的习俗。...[详细]

匾额习俗

  • 匾额习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匾额习俗 匾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商铺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可称匾额。匾额作为一种生活技艺习俗,也形成了一定的惯制和表现形式,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帝王将相与黎民百姓共享、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有、大陆与台湾地区共存...[详细]

海派黄杨木雕

  • 海派黄杨木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雕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黄杨木雕以其紧密、坚韧的木纹成为理想的雕刻材料,有“木中象牙”之称。海派黄杨木雕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风格的形成期、风格的成熟期和鼎盛、继承发展期,发展至今,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艺术风格,有...[详细]

海派剪纸艺术

  • 海派剪纸艺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剪纸技艺源于南北朝,到唐代以后广为流传,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中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种,它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上海剪纸上世纪已有出现,当时时常出现在民间的门笺、鞋花、绣花样上,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详细]

海派面塑艺术

  • 海派面塑艺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面塑又叫江米人,俗称捏面人,是清代晚期从民间糕团装饰演变化而来。赵阔明,人称“面人赵”,是海派面塑的创始人,在吸取面塑前人技艺技术的基础上,赵阔明归纳、开创了面塑“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使面塑有可能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的相貌形态以及各种...[详细]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

  •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旗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原本只是满族妇女和宫廷中女性服装样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被汉族的妇女模仿穿著。到了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受欧美服装影响,改制旗袍的式样,显示了...[详细]

何克明灯彩艺术

  • 何克明灯彩艺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近代灯彩继承了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不仅灯彩的材质在不断更新,有麻、纱、丝绸、玻璃等,而且品种更为丰富,有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其中“何克明灯彩”又称“上海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艺术中最精粹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