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膏糖制作技艺

  • 梨膏糖制作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滩熬制梨膏糖始于清朝咸丰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当时有一对姓朱的夫妻在上海老城隍庙前大殿旁开起了梨膏糖店,取名“朱品斋”。到清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有一个商人在上海老城隍庙西首晴雪坊开设了一家梨膏糖店,店名为“永生堂”。清光绪三十...[详细]

六神丸制作技艺

  • 六神丸制作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神丸制作技艺 六神丸是采用“以毒攻毒”的中医药理论制备而成的治疗喉疾、疔毒的良药。配方独特、技艺精湛,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因其疗效确切、技艺独特、质量稳定而享誉海内外。 六神丸肇始于先祖雷允上、奠基于雷滋蕃、拓展于王式训、继承...[详细]

杏花楼广式月饼制作技艺

  • 杏花楼广式月饼制作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人过中秋节,由来已久,“中秋”这个词,在中国最早的古书之一《周礼》中已经有“中秋”这词,使用到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古往今来,它已在中国人的生活风俗中固定下来,成为每年中秋佳节每个家庭不可缺少之物。月饼在江南一带,似乎还格...[详细]

培罗蒙奉帮裁缝缝纫技艺

  • 培罗蒙奉帮裁缝缝纫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服装服饰业历史悠久,是海派服饰文化的发祥地,是中西服饰文化的交汇点,素有“穿在上海”和“东方巴黎”的美誉。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服的传入及缝纫机的出现,服装款式变化渐多,新型服装店随之崛起。自清道光以来,上海便成为全国服饰...[详细]

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

  • 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 石库门里弄兼容了江南传统民居合院式格局和欧洲联排式住宅毗连形式,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一种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样式,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中心的卢湾、黄浦、虹口、闸北、静安、徐汇等区,其中以卢湾区数量最多,种类最全。 ...[详细]

五香豆制作技艺

  • 五香豆制作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这是上海著名特产五香豆流行的一句广告语。老城隍庙品牌的奶油五香豆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老城隍庙五香豆由上海商业奇人郭瀛州首创于三十年代,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上海著名特色食品。五香豆其选用的“三...[详细]

杏花楼

  • 杏花楼是家从餐饮起家,以月饼发家的百年老店,创始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1998年改制成立杏花楼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更名为杏花楼食品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注册) 杏花楼善制各式海派粤菜,中西糕点,粽子腊味,尤其以精制月饼著称。公司生产的杏花楼月饼具有外观型美观、色泽金黄、软糯润...[详细]

豫园灯会

  • 豫园灯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豫园灯会是新春期间上海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项活动,是代表上海人文传统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灯会历史悠久,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韬在《瀛壖杂记》(1875年出版)中显有记载。民国以后,灯会逐渐衰落,“文革”期间停止,1979年豫...[详细]

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 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人云:治史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志,非笔不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周虎臣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庄。上海开埠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笔墨庄由苏州迁移到上海兴圣街68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