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面塑

  • 新绛面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面塑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其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富有美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新绛地处汾河下游,是山西省小麦主要产区之一。据史书记...[详细]

新绛戏曲剪纸

  • 新绛戏曲剪纸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相传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建都古新绛的晋献公命令宫中巧匠用簿金片剪成十种果子纹样缀于绣鞋之上,表示当时被晋国征服了的十个小国向其纳贡称臣,此鞋样现仍流传于新绛一带,名曰《十果鞋》。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诗中曾称“镂金作胜传...[详细]

绛州木版年画

  • 绛州木版年画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绛州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历史上的绛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作有《春牛图》、《四季美人》、《猴子抢帽》、《馗头》等等。 绛州木版年画...[详细]

绛州皮影戏

  • 绛州皮影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戏,即皮影戏,又叫“灯影子”,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状,借灯光在幕布上显影的一种民间戏剧,相传源于汉代。诗载:“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唐、五代时,佛僧以素纸剪刻影人,诵法念经,超度亡灵。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详细]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

  •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是将朱、黑、黄等二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一层一层的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