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荆条蜂蜜

  • 灵石荆条蜂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荆条蜂蜜产于晋中的灵石县,为华北地区荆条蜂蜜三大产区之一,也是山西省的重要蜜源基地。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岳、吕梁两大山脉的交汇处,全境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气候温和,野生的蜜源植物十分丰富。 荆条蜂蜜的蜜源为荆条。荆条是一种耐瘠薄、耐干旱...[详细]

小米“皇后“

  • 什贴小米脂肪和可溶性糖类的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其它产地,由于营养价值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谷子的品种称:"毛谷"。这种谷子碾出的小米比一般小米颗粒小,色泽金灿灿。用其做成小米饭,金黄发亮,清香可口,越嚼越得,如果与南瓜、红薯同为同食,更是香甜可口,余味无穷。被称为小米"皇后...[详细]

甜荞面凉粉

  • 在东山地区有一种传说,从前赵匡胤由黄泽关到山西,正是暑伏天气,走到南岔贯寺,已是人困马乏,想吃点凉饭。恰有一位自发老师傅端来一碗白条食物,赵匡胤吃后,感到清凉适口,便问这食品是川什么做成的。老师傅说用甜荞麦做的,之后,他转眼不见了,于是起名甜荞面凉粉,流传至今,堪为待客佳品。 ...[详细]

绿豆丸子

  • 主料绿豆面,配料花生、豆芽、调料,上油锅炸成丸子,放入调好味的热汤里泡开。特点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有清热降暑功能。 ...[详细]

捏巴巴

  • 捏巴巴 捏巴巴,也叫名捏疙瘩,习惯上作为农村上午主食窝窝头或馍馍以外的补充食品,也有作为主食食用的。 制做捏巴巴的面粉有白面、高粱面、细玉茭面等,拌菜一般为野菜和蔬菜两大类。 野菜有苜蓿、甜苣、沙蓬、玉米面、扫帚帚等,蔬菜有土豆、红薯、红白萝卜、韭菜、酸菜等。根据自己的要求,选...[详细]

灵石刺绣

  • 灵石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详细]

灵石面塑

  • 灵石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详细]

黄条条

  • 黄条条 黄条条也叫发糕,也是上午主食之一。原料有白面、豆面、杂面、米面、玉茭面、高梁面,也可用二合面(两种面粉搅在一起)、三合面(三种面粉搅在一起)。 做黄条条首先是发面,亦称起面,将面粉加入发酵粉或预留的酵子(已发酵的面团),用温水或凉水和好(面要软,水份要大,这样才好吃),放置一...[详细]

骨累

  • 骨累是最具代表性的灵石风味食品之一,酥软可口,营养丰富,是广受人们赞誉的美味佳肴〃。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慈禧与光绪皇帝西行西安路经灵石,在两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骨累与和和饭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临行时叮嘱李莲英,记下用料和全部制作过程带回宫内。相传慈禧返回京城,便经常让厨师给她做灵石骨累与...[详细]

合锅锅

  • 合锅锅 灵石方言叫各锅锅。类似于汁汤面但较汁汤面稍稠,是一种简单易做、食用方便的大众化食品,尤其是在以前困难时期,为节约粮食而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品之一。 合锅锅,因其所用原料不同而口味亦不同,各人均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适合自己口味的合锅锅。以前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合锅锅的原料与做法...[详细]

和和饭

  • 和和饭是灵石地区影响甚广的家常便饭,也是灵石较有特色的风味食品之一。和和饭有煮坨坨和和饭和面旗旗和和饭之分,但大同小异,制作方法也基本一致。煮坨坨和和饭是将玉米面做成小饼煮入其中,熟后蘸上油炸葱花等调料食用。而面旗旗和和饭是用包皮面(白面包高梁面)或白面、杂面,做成面条、“圪蚪”、“擦甲”,煮入...[详细]

灵石骨累

  • 灵石骨累是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的特产。骨累是最具代表性的灵石风味食品之一,酥软可口,营养丰富,是广受人们赞誉的美味佳肴。 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慈禧与光绪皇帝西行西安路经灵石,在两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骨累与和和饭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临行时叮嘱李莲英,记下用料和全部制作过程带回宫内。...[详细]

灵石油糕

  • 油糕是灵石风味小吃中较为高档的食品之一,也是灵石人过节、待客、婚丧喜宴、祭典神灵之必备品。俗语“冬至不吃糕,小鬼隔门毛”,也就是说不论贫富,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必须吃糕,寓意来年运气步步糕(高)升,生活甜甜蜜蜜(馅)。 传统油糕的制作方法由来已久,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又增添了不少花样...[详细]

摊摊

  • 摊摊 摊摊是人们非常爱吃的食品之一,尤其适宜老人小孩食用。但由于它制作麻烦,费时费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食用,但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家家必做,户户皆吃。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之日,做摊摊俗称扯龙皮,意在驯服龙王,好让它在新的一年中服服贴贴为百姓服务,保证风调雨顺,获得粮茂年丰。  ...[详细]

常青双人高跷

  • 起源于民族图腾崇拜,汉魏时期称“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称“高跷”。灵石常青双人高跷是清末民初山东聊城移民到常青落户传入并盛行,由民间的节庆、聚会时人们自娱自乐逐渐演变而成。此表演项目为6人一组,4人脚踩高跷,其中2人肩扛2.2米长的横杆,1人脚踏横杆中间悬于空中,中间又一踩高跷者双手紧护上面表...[详细]

大禹治水传说

  • 志高任重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1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详细]

静升民间独龙杆

  • 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之东,东傍绵山,西临汾水,国家AAA级景区王家大院坐落于其中,纵横交错的九沟十八巷及五里长街构成了其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它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艺镇。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静升民间独龙杆历史悠久,至今已盛行130余年。独龙杆很早以前是为驱邪而做的...[详细]

独龙杆

  • 独龙杆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静升独龙杆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至今已130余年。独龙杆最初是为驱邪而做的原始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戏剧性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目前是传统社火活动项目,表达了灵石地区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独龙杆为红绸裹缠的丈余长的杉木杆(今...[详细]

傅山拳

  • 傅山拳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傅山拳,原名朝阳拳,系反清义士傅山先生所创,流传于灵石县城、两渡村、夏门村一带。据《灵石县志》、《何氏家谱》记载,清初傅山在灵石县介庙、石膏山寺庙隐居,传道、讲学、行医,兼授武艺,期间曾受聘两渡村名门望族何家。何氏子女学文习武,并珍藏《傅拳图》手抄本留于后...[详细]

静升抬阁

  • 静升抬阁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抬阁又称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 。灵石抬阁流传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村,与古代社祭活动紧密联系,明清时期由当地火星会组织活动,传承至今。 抬阁和颠阁是静升社火的压轴节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