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高跷

  • 元王高跷流行于沁水县郭村镇元王村周边,后辐射至定昌镇西渠上村、段柳、长胜村及郭村的开村、南沟村等地,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元王高跷有武高跷之称,因这种高跷鼓点快,以表演高难度动作著称,扮相常以“三国人物”及戏剧人物为主,如《白蛇传》、《西游记等》等,演出时间大都在每年春节期间或元宵灯节,演出场合不固...[详细]

运城关公信俗

  • 运城关公信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国武圣关羽(160—220)“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关羽因勇猛善战,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的孔子齐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神话为集战神、驱邪神、...[详细]

运城绒绣

  • 运城绒绣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绒绣是一种传统的美术制品,它运用独特的“色渐变网点过度”和12种针织手法,巧妙地将形、色、光融合,使作品形象逼真、神态活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称河东,是关羽的老家。传说关夫人刺绣精美,绣娘们为纪念关羽夫妇,便将这种民间...[详细]

云香制作技艺

  • 云香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梁市交城县大营村自古就有生产“云香”的历史,《交城县志》载:“明清至民国年间,本县居民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婚嫁丧葬、贺子弥月、高堂庆寿,都要焚香祭祖。大营村百余户人家利用(本县)中西川、西冶川所产的松柏栎杨木生产板香、大香、空香、盘香、万寿香、云儿香...[详细]

玉泉酒两步法酿造工艺

  • 玉泉酒两步法酿造工艺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泉酒两步法酿造工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玉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代表性传承人:李宝山张玉柱 玉泉酒两步法酿造工艺是在金代蒸馏酒技术基础上,充分吸收清代阿城地区老酒坊制曲酒经验,直接继承民国时二...[详细]

泽州打铁花习俗

  • 泽州打铁花习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铁花是泽州特有的一种风俗之一,这种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与当地发达的冶铁业有关,大约起始于民国年间(约1850年——1930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年的元宵节,各冶炼大户除了出二跷、旱船、小车、竹马等多种形式的故事表演外,到了晚上还要放焰火...[详细]

泽州对鼓

  • 泽州对鼓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州对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的一项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当地流传有“朝天一扇碑,祈雨一对鼓,三十一孔桥,二百零俩狮”的说法。据对鼓老艺人常小和回忆,泽州县大箕镇小箕村自古以来就有对鼓参与取水、祈雨、闹红火等民俗活动。 泽州对鼓共有曲目十套(部分艺...[详细]

泽州鼓书

  • 泽州鼓书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州鼓书是由徐廷荣(晋城韦匠人)从绥远学艺带回泽州而传播开来的以大鼓京腔为母体的一种曲艺形式,后经过第二代传人崔小红几十年的不懈追求和改革,在原来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上党梆子、河南豫剧、坠子、四弦书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创作而成。 泽州鼓书扬弃了最初鼓书...[详细]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

  •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发源于永济市张营镇,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酿造历史。山西晋南地区多产谷子等杂粮,百姓农闲时,用自家的杂粮酿上几缸米醋,供家人食用,剩余的送给亲朋好友。清嘉庆年间,张营镇常里村有一李姓举人,进京时带了一坛子自制小米醋,让在京城里的达...[详细]

中医养生术

  • 中医养生术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芮城中医养生术是尉氏先祖在继承吕仙(吕洞宾)古法诊病的基础上,以九峰洞宾“内经图”、“修真图”为先导,依据“吕祖药签”、“灵宝毕法”、“脉理奥旨详解”的原理,演化而形成中医养生诊疗法。 芮城中医养生诊疗法包括:1、利用其流传下来的各种验方,丹丸治...[详细]

中庄秧歌

  • 中庄秧歌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庄秧歌流传于阳城县润城镇的上庄、中庄和下庄三个自然行政村,解放前,上庄、中庄和下庄统一为中庄村,根据属地命名为中庄秧歌。 中庄秧歌产生于何时,无法考证,根据老人讲,很早以前就有人哼唱,但中庄秧歌的复兴阶段还得从解放前夕(1946年)算起。当时解放...[详细]

绛州木版年画

  • 绛州木版年画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绛州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历史上的绛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作有《春牛图》、《四季美人》、《猴子抢帽》、《馗头》等等。 绛州木版年画...[详细]

绛州皮影戏

  • 绛州皮影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戏,即皮影戏,又叫“灯影子”,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状,借灯光在幕布上显影的一种民间戏剧,相传源于汉代。诗载:“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唐、五代时,佛僧以素纸剪刻影人,诵法念经,超度亡灵。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详细]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

  •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是将朱、黑、黄等二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一层一层的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详细]

竹丝镶嵌

  • 竹丝镶嵌用2毫米厚、3毫米宽的篾片,锯出等距细榫,十字交叉衔接,拼嵌成工整的几何图案作为底纹;再用白桃木或翻簧刻成人物、花鸟等浮雕,以暗榫紧扣,镶嵌在底纹上的工艺品,这种温州特有的工艺品,为1882年(清光绪八年)温州艺人潘阿明所首创。一度失传。建国后,温州市艺雕厂仿效郑板桥笔意制作的竹镶嵌屏风...[详细]

走兽高跷

  • 走兽高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走兽是稷山县阳城村一种独有的汉族舞蹈表演形式,每逢农历闰年正月廿九举办庙会时为祭祀火神而献演,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自清雍正年间开始盛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高跷走兽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需要两个演员通力合作,将制兽艺人的精湛技艺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