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铁画

  • 遵化铁画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画,顾名思义是用铁制作的工艺美术品。马兰峪铁画创始人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位杰出的艺人——洪日生。洪日生原籍浙江绍兴,后寄居马兰峪。他大胆的溶汇笔墨艺术于炉锤焊接之中,名噪一时,被康熙皇帝称为绝技的铁画,是满族人民唯一的特色铁制工艺美术品。 铁画选材于...[详细]

左各庄杆会

  • 左各庄杆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崇新村位于文安县城东北方向左各庄境内,经济的繁荣,百姓的富足,成为崇新村杆会几百年保存延续下来的物质文化基础。 关于崇新村杆会从何时创办,又是由谁发起,现今没有文字记载。唯一有文字记载的证物就是今天左各庄镇崇新村保留下来的一棵大杆,杆的底部刻有“...[详细]

左卫墙围画

  • 左卫墙围画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墙围画,也叫炕围画,是一种民间的室内装饰画,具体步骤分打底、画边、画空、罩面等几道工序。墙围画历史渊源比较悠久。怀安县地处寒温地带,过去农村中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蹭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调以胶水,在环...[详细]

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

  • 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是一门既能诊断又能治疗的中医诊治督脉病(脊椎病和脊源性疾病)的推拿医疗保健康复技术。坐落于河北区小树林大街21号的同德堂是它的教学实践基地。 由第一代创始人丁甘仁始创于清末,是中医孟河医学体系的分支,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详细]

冰糖雪梨炖山楂

  • 冰糖雪梨炖山楂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的特产,是河北华泉食品有限公司沿用古法熬制,并与河北科技大学一起研发生产的一款果肉饮品。 《本草纲目》中记载:“雪梨性甘寒,微酸,清心润肺、利便、止痛消疫、切片贴烫火伤、止疡不烂”。华泉冰糖雪梨炖山楂原料正是采用赵县雪花梨及金星大山楂,又加入药食同源的金...[详细]

成安八大碗

  • 成安酥肉选材是在猪的前半身,因为这里的肉比较嫩,肥瘦相间。将肉切片以后,加上花椒、盐、白酒、姜末、淀粉,根据淀粉的多少加鸡蛋清调匀,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干,腌渍五分钟。记得不要用水调,因为腌好的肉是要放到油锅里炸的,如果有水就很危险,油遇到水就会炸开。炸过后的肉不但很香,而且可以将肉里的猪油炸一些...[详细]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

  •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成立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3年),原名堤头盛兴京秧歌老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该会位于堤头村清善堂公所内,与堤头宝郡水会相邻。该会属于文高跷范畴,扮相身段均借鉴京剧表演模式,刻画人物细腻。由十六名演员组成核心人物,表演剧...[详细]

东于庄同乐花鼓老会

  • 东于庄同乐花鼓老会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于庄同乐花鼓老会成立于清咸丰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 该会位于东于庄崇善堂公所内,据该会98岁老艺人“刘金山”等人回忆,该会早年是由安徽风阳传至天津。当年,因安徽闹水灾,有安徽“于氏”弟兄俩人逃荒至此,以唱花鼓为生,他们演唱的凤...[详细]

高邑腰鼓

  • 高邑腰鼓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系陕北腰鼓向全国辐射、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经50年的发展演化及加工改造,已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 高邑腰鼓为大型战鼓的配鼓,与钹、镲等民族乐器地位相同,在一些社火、喜庆活动中和大秧歌同台演出。到20世纪60年代,正式与大鼓、秧歌分离而单...[详细]

工艺京剧艺术人偶

  • 工艺京剧艺术人偶为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京剧艺术人偶由孟宪麟(生于1898清光绪24年)于1910年研创,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孟宪麟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艺术,对京剧各流派的唱腔及人物相当熟悉.很小的时候(约13岁左右)在其父的指导下就制作出了工艺京剧艺术人偶。 ...[详细]

工艺毛猴制作技艺

  • 工艺毛猴制作技艺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毛猴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相传,北京宣武门外“南庆仁堂”药铺,当年有一位配药的小伙计(姓名已不详),因为白天被账房先生无端地狠批了一顿而生闷气,到了晚上小伙计点上灯,开始整理蝉蜕,当看到蝉蜕那尖尖的头壳,细小的四...[详细]

津门霍氏迷踪艺

  • 津门霍氏迷踪艺为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津门霍氏迷踪艺为津门大侠霍元甲于1889年在家务农时所创。 津门霍氏迷踪艺以霍氏家传七代的秘踪拳为基础,将内、外两家的- 和运动轨迹的精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霍氏秘踪拳原有的- ,又突出了迷踪拳械套路动作快、慢相间,姿态顺遂,体现了手、...[详细]

津门重刀36式

  • 津门重刀36式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津门重刀36式(天津群英武学社)始建于清末,第一代创始人郑玉春以弓、刀、石为根基奠定了大刀会的基础,传至第二代掌门人谭鹤霖,由他到民国时期再传承传至第三代掌门人谢宝椿后“天津群英武学社”在武术界名声鹊起。 舞大铁刀据考证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详细]

津派花鸟玉雕

  • 津派花鸟玉雕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津派花鸟玉雕”是由王占魁始创于清光绪年间(1889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者凝思相玉,因石得形,因形创意,因意施艺。在我国雕琢玉器的历史悠久,其中有很多精品世人叹为民族瑰宝。 在宋元时期“北工”、“南工”...[详细]

金狮大轿老会

  • 金狮大轿老会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狮大轿老会于清朝乾隆年间创立,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由东于庄村“李氏”家族立会,金狮大轿老会座落于东于庄13号,金狮大轿老会出会踩街表演时主要有两项内容: 一、花会表演 花会的文艺表演有演员10人,演出的内容包括迎亲、抢亲、搭救、拜堂及...[详细]

卢氏带鳞酥鱼

  • 卢氏带鳞酥鱼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入选河北省第二批“燕赵老字号”“古代贡品”保护名录根据《本草纲目》“鱼鳞活血化淤利气之功效”的记载,艺人将鲜鱼抠腮去内脏反复净洗后,置于磁州窑大砂锅内,辅以鲜葱、香姜、花椒、香醋、白糖等数十味佐料和陈皮、银杏果、木草、草...[详细]

满汉双文书写艺术

  • 满汉双文书写艺术为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汉双文中的汉文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满汉双文是在借鉴了汉字的基础上与满文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 满文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599年亲自倡议并主持创制,他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儒臣参照蒙文字母而创,满文史称无圈点老满文,使用了30余年。至1632年清...[详细]

内画鼻烟壶传统工艺

  • 内画鼻烟壶传统工艺为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创始于清嘉庆年间,据考证已有近二百年历史,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内画鼻烟壶》发祥于京城,是当时皇宫贵族达官显贵的身份象征。清嘉庆时期,“京城四大内画名家”之一的叶仲三,被称为现在“京”...[详细]

泥人王彩塑

  • 泥人王彩塑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塑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天津泥人王彩塑属于庙宇彩塑范畴,由王晓赢所创,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天津泥人王彩塑是古老庙宇彩塑的一种,泥人王彩塑的祖辈曾是兴建庙宇的彩塑工匠。据查,在京津地区庙宇种类繁多,尤以关帝庙居多,关帝的忠、义、仁、勇、诚信...[详细]

曲周大糖

  • 大糖俗称芝麻糖,是曲周县有名的特色小吃。2014年,曲周大糖制作技艺入选邯郸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大糖是由黍子米、小麦、谷子糠、芝麻等原料,经过生麦芽、制麦芽浆、蒸米、装缸、发酵、淋糖、熬糖、拔糖、拽糖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生产地主要是在安寨镇赵固村。 曲周大糖制作技艺距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