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和才谈

  • 漫谈和才谈“漫谈”和“才谈”是一种类似相声的朝鲜族曲艺艺术。最初是由演出时幕间表演的朝鲜族民俗乐“尔代广”演变而来。“漫谈”是一人表演,以故事取胜的朝鲜族口演艺术,其包袱多在情节和性格的描绘中实现。“才谈”是二人或多人表演,有“对口才谈”、“男女才谈”、“扮装才谈”、“群口才谈”等几种类型,通过说、...[详细]

满族歘嘎拉哈

  • 满族歘嘎拉哈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歘嘎拉哈来源于女真人时代。女真人属游牧民族,多饲养猪牛羊,宰杀后取下背封骨,积攒成堆。以猪羊骨为游戏器具,创编了一种游戏——歘嘎啦哈。流传数百年,经久不衰。 嘎啦哈满语称作“gacuha”,多为猪、羊等腿胫骨,成六面形,其上下左右四面分别称...[详细]

满族荷包

  • 满族人无论男女老幼,讲究佩饰,其中一个主要的佩饰就是荷包。 荷包一般有元宝、鸡心、葫芦等形状,缎面居多,颜色奇异,绣花有结有带,坠有料饰,小巧玲珑,美观大方。 原始的荷包是用兽皮制成的,形状较大,装有食物,实际上就是个干粮袋。清兵入关后,在汉族文化的熏染下,荷包逐渐由绫罗绸缎缝制,并...[详细]

满族珍珠球

  • 满族珍珠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珍珠球是一种满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原名采珍珠,来源于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活动。远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少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颗珍珠,采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将绣球投到伙伴手里。公元1...[详细]

马头琴制作技艺

  • 马头琴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详细]

蒙古族“查干萨日”

  • 蒙古族“查干萨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干萨日”系蒙古语的汉文音译。蒙古族崇尚白色,蒙语中“查干”是有着“白色”、“圣洁”和“开始”等含义的多义词。“萨日”即月份之意。“查干萨日”意为春节、白色的新年或新年的第一个月,因此也译作正月(农历首月)。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的查干萨日...[详细]

蒙古族长调、短调

  • 蒙古族长调、短调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调,蒙古语称为“乌日汀?道”。短调,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二者为蒙古族民歌典型的演唱方式。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蒙古族长调、短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详细]

蒙古族好来宝

  • 蒙古族好来宝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来宝又译作“好力宝”,系蒙古语译音。意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是蒙古族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好来宝是由“潮尔”(马头琴)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陶力”(专门说唱诗史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来,一般以“胡仁”(四弦琴)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好来宝是一种由...[详细]

蒙古族婚俗

  • 蒙古族婚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传统婚礼习俗,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世代流传。自古以来,当地蒙古族聚集的地方,民间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郭尔罗斯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婚俗。 在氏族社会时,蒙古人认为氏族内所有成员来自一个共同祖先,氏族内不能结婚和同婚,特别是王公贵族都隔旗...[详细]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详细]

蒙古族那达慕

  • 蒙古族那达慕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的意思。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畏兀儿蒙文。当时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瑕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详细]

蒙古族射箭

  • 蒙古族的善骑射和尚武习俗,是渊源于战争和狩猎。射箭在蒙古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射箭活动得到迅速发展。 射箭比赛,蒙古语称“苏日哈日布那”。神射手在草原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古代,在勇士的名字后面常加上“莫日根”或“-”,蒙古语的“莫日根”一词,有神箭手的含意。 ...[详细]

蒙古族四胡音乐

  • 蒙古族四胡音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辽市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详细]

蒙古族乌力格尔

  • 蒙古族乌力格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力格尔艺术在前前郭尔罗斯源远流长,是古老萨满神词逐步民俗化的产物,融汇了蒙古族史诗说唱、祝赞词、好来宝、叙事民歌、祭祀音乐以及北方汉族曲艺等各种艺术精华而产生和发展的。是蒙古族民间艺人,用四弦琴为伴奏乐器,说唱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由以“潮尔”(马...[详细]

乾安羊肉

  • 乾安羊肉 吉林省乾安县现辖行政区域:乾安镇、大布苏镇、水字镇、安字镇、让字镇、所字镇、道字乡、严字乡、赞字乡、余字乡、鳞字特色农业园区、大布苏工业园区、大遐畜牧场、鹿场、来字良种繁育基地、腾字种畜场16个乡镇场现辖行政区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鹿棋

  •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鹿棋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鹿棋,蒙语称“宝根?吉日格”,起源于七八世纪。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之一。古代游牧人的娱乐活动,除了赛马、斗骆驼和舞蹈之外,还有鹿棋等娱乐活动。在古老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草原上,都发现了古代的鹿棋岩画。岩画上的鹿棋棋盘呈方形,纵横线各五条,交叉...[详细]

伽倻琴艺术

  • 伽倻琴艺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伽倻琴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汉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伽倻琴的种类大体...[详细]

秋夕(中秋节)

  • 秋夕(中秋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阴历的八月十五称为“秋夕”(추석),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秋夕原指秋天的晚上,如唐代诗人杜牧名诗《秋夕》里所著。经过时代变迁,中国人称这一天为中秋节,朝鲜民族(朝鲜、韩国及中国朝鲜族)称之为“秋夕”,是一个丰收和感恩的节日,在朝鲜民族那里甚至比春节(...[详细]

双辽大米

  • 双辽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双辽大米 双辽市优质农产品协会 一: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 二:长粒型,支链淀粉含量高,饭粒油亮,香味浓郁。 三:蒸煮后出饭率高,粘性较小,米质较脆。 四: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五:横...[详细]

双辽太平鼓

  • 双辽太平鼓,也叫吉林单鼓(有大小两种),是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似团扇,用扁状铁条为圈,蒙以驴(或羊)皮,柄下端铁圈上着麻花条状小铁环数枚,握手约半尺,缠有皮条。有的在鼓面上画有花草,人物等彩绘,还有的在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表演时左手持鼓,右手握一鼓鞭(竹制,下缀红绒穗),边舞边击,鼓和小铁环发出有节...[详细]